摘自《只爱咖啡》
“对于咖啡,我们完全可以不管那是哪一个国家的出产,只要我们喜欢,享受就是了。但倘使我们熟知这些典故趣闻,且在品咖啡时娓娓道来作为谈资以增雅兴的话,无疑又是一种物质之外的绝妙享受。无论如何,拒绝享受时不对的。”
“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的嗜茶传统的国度里,人们对咖啡的了解实在很少,倘使有机会得知多一些咖啡的知识,以帮助你更好地享受咖啡,为什么不呢?要知道,尽管人们生来对美丑便有感觉,但要成为一个好的艺术鉴赏者的话,还是需要很多专业知识的。”
“倘使你并不是咖啡烘焙师或者咖啡馆老板,最好以一种欣赏和享受的态度去调制咖啡和饮咖啡。就算你在咖啡馆面对决定你公司生死大事的客户,也不要太过紧张。要知道,处大变而不惊是人们最欣赏的一种气度,而无论是你的客户还是你的朋友,相对来讲都会信任那些镇定自若挥洒自如的人,而不是那些紧张得把咖啡洒在衣裳上的人。所以不浪费一滴好咖啡,是我们在了解关于杯中物的故事时,第一件必须强调的事。”
……
“我不愿意把咖啡和咖啡馆冠以“时尚”之类的形容词。为时尚或时髦活着,是件很累的事;只有把它当作你生活的一部分,很自然的一部分,才活得出如鱼得水的劲儿,才是享受咖啡的劲儿。关于咖啡,我实在不是个”专业人士“,我只是个爱好者,是个喜欢究根寻底儿还读书很杂的爱好者。因为咖啡,也因为其它一些和咖啡类似的、被人们冠以”时尚“的东西,我常被人视为”时尚“。但我自己知道其实不是。正因为不是,我努力想给自己喜欢咖啡,和与自己类似的,不幸被定义为”时尚人士“的人们写一点关于咖啡的故事。时尚对于一个人的生活而言,不是个太有份量的词汇,虽然它在商业中创造了无穷的财富。在这本书里,时尚与否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学会享受每一杯咖啡,和每一点滴的生活。”
——《只爱咖啡》
摘自《浅议受众音乐欣赏层次》
“在录音技术尚未发明的年代,音乐的传播尚处在当面或当众演奏或演唱的阶段,音乐欣赏具有小众化的特征。而随着录音技术、记录介质和播放设备的发明、创造、生产和逐渐普及,尤其是音乐作品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传播后,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,欣赏音乐呈现出了大众化的特征——不再存有所谓的底层世俗和宫廷、贵族的趣味和气息,而是为大众所共享。这也必然会牵引出对音乐传播者和受众的音乐欣赏层次的探究。”
……
“这种立体思维,就不仅仅是钻在旋律是否好听、歌词能否引发共鸣的人所具备的了。这种立体思维的好处是,能统领和驾驭音乐的神髓,宏观地、全方位地、多维度地审视音乐本身,理性地借鉴和吸纳其创作手法和养料,继而为我所用。”
“对非音乐专业但同样具备理性的欣赏能力的人来说,不懂和声、对位、复调、配器等未见得是一件痛苦的事。相反,他们能调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,统括自身的专业特长,融会贯通,在同一个高度感知和生发音乐欣赏的理性光芒。”
——《浅议受众音乐欣赏层次》文字 翟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