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走(DETACH)

————读《孤独六讲》(二〇一八年四月)

书名别致,与我此刻的心境不谋而合:孤独是主动选择出走,而非寂寞。

似乎因为文体是讲稿,书中频繁引用事例,不乏重复之处。或许正因如此,我这个文学素养平平之人也能从中读出些许滋味。重复看这些不新鲜的故事,我的阅读习惯正是如此,能记住的便是谈资。而蒋先生那些对自身作品的评论,则更像是为凑字数而为,缺乏深度。即使回味,亦发现无味无营养。

书中的文字虽然不多,但句句皆可入心。绝大多数句子摘抄出来都可以当签名用,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化表达的追求。观点看似深刻,实则留白颇多,适合望文生义。更像是抛砖引玉,激发读者思考。这与卡耐基的鸡汤有异曲同工之妙,不提供现成的答案,却能启发人们做出选择。

有人将此书比作鸡汤,但我并未从中汲取到所谓的能量。相反,书中那些直击心灵的片段让我感触颇深。情欲、语言、思维、伦理的孤独,让我不禁想到了被困在家庭中的母亲,她们或许都应该有好好享受独处时光的机会。

一直以为,独处是每个人都需要的。独处的时间是和自己的对话,尤其是夜深人静时,任思绪自由驰骋。在这个喧嚣的时代,inner peace弥足珍贵。真正的孤独远不止于表面,而是情欲的理性思考,语言的颠覆性运用,思维的自由探索,以及对伦理的重新审视。

年少时,我常以“君子慎独”自勉。然而,儒家思想的束缚让我难以真正体会到书中所描述之孤独。现代社会,主动选择的疏远是保持内心清明的一种智慧。通过刻意与人保持距离,恰当地把握人际关系,又不失人性的关怀。

孤独并非消极的孤立,孤独是一种艺术,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。它并不是对社交的逃避,而是对自我的一种探索,可以是创造力的源泉,是自我成长的契机。也许学会与孤独相处,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。

孤独,并非退缩,而是进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