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久违的老同桌(简称“老李”)见了一面,从高二以后就没再联系了吧。老李是广横走大学软工毕业,在微博上自嘲过什么也不会,更是对“编程天才少年”表示自愧不如。实际上,按我对他的了解,他也算是理科一学霸,今天听他讲两句“人话”(不是动态上修饰了又修饰的文字),也算和我了解的一样。
他说,自己思考,解决面试题、算法题方面,他还是挺在行的,底层的逻辑终究还是数学思维。但项目并不这样,你只负责一小部分,架构的工作还是要靠有能力和经验的工程师。编程的体验不同,获得成就感的进度条也慢很多。所以他选择了不走寻常路。
老李一直是个脑回路很新奇的人,跟他的微博一样,还有初中时爱写的打油诗,简直可以说是当代 freestyle 的先驱。聊起了批次这些年“彪悍的人生”,确实值得用文字记录下来。
说来也巧,我们都是喜欢写日记的非正常人。不过他给我的理由,更是刺激我保持写作的习惯——日记是一件别人不能帮你做的事情。
我一开始以为他想当个老师,只是因为感觉自己“学艺不精”,多聊了两句才知道他对脱口秀情有独钟。不得不说,脱口秀跟他的气质太搭了,有趣的逻辑,深刻的思考,诙谐的表达。他也有过一次表演的经验,虽然没有得到良好的反馈,但收获难忘难得的巅峰体验。
像每个独立思考的大学生一样,在大三的时候迷茫和焦虑达到顶峰,早在当时他就萌生了这样的想法。大概是“世俗”的诱惑,在他身边,这群就读于被时代选中的专业的高材生,没有另一个像他一样的人,而且意志并不坚定到可以完完全全地做自己。所以,现在算是他在成为梦想的重新出发。
其实我挺佩服他,能够想清楚之后,有所规划一顿猛干。生活便是素材的积累,这些经历经验,都能够成为他以后创造的灵感来源吧。
反观我自己,大三那一年刚好做了相反的选择。一意孤行,走上了追求学术梦想的科研路线。并不是后悔,说实话,我认为自己比同学有更多对这个专业和行情的思考。大学校园的最后两年,我的思想越来越孤独,只能安慰自己,在其他学校可能像我一样的学生就多点了吧。换来的是,大家对我评价和期待都还挺不低的。特别是恩师的称赞——“300名学生中最杰出者”——让我倍感“捧杀”之压力。
对我来说,越是了解一个领域的知识,越是不觉得自己有任何厉害之处。一时的领先,也许只是接触得比周围的人相对早些,况且并不是什么真正前沿的一手知识。再看现在的学习资源,真的比当时丰富太多。我可以找到一门科目的教学课程,完整地看完。通常是想要了解,学习这一课程的学生需要认识到什么程度,好知道自己是不是需要查缺补漏。结果自然是“我还差的很远”。
可能自己明明就没那么值得夸赞,也没达到有能力去追求科学梦想的水平(这里是去“追求”的能力,“实现”更是天方夜谭吧)。若是再在这条路上坚持,也许会有进步,但盲目自信是不会回应理想主义的。
强如中大软工的老李,都觉得自己不适合IT。现在,我在看python广告的时候,也会像看笑话一样。我在网上看软件开发的职业培训课程时,也从弹幕感到大家的基础并不差。这些朋友尚且需要培训的加成,才能找到不错的工作,又怎么敢想一个非科班,在没有积累的情况能速成转行。
人人都在转码,但并不是选对了方向你就行了。越是理想化,越容易受“幸存者偏差”的欺骗。要说门槛,计算机确实不算高。如果有更多时间努力,一定会有收获。做哪件事情不得脚踏实地(沉默成本)呢?再是多考虑一层“变现”而已。甩锅给内卷并不理智。
我们确实因为选择,错过了一些最好的时机。转行意愿强烈的朋友,值得拥有更好的展示自我的机会。但生活游戏就是这样。希望朋友们转行一切顺利,也希望自己吐槽完快点找到能迈出的那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