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变则通:基因转录的选择性加工
在生物学中,转录是基因表达的初始步骤。然而,若仅以此步止步,则生物的复杂性难以显现。转录后之加工过程,尤其是可变剪切(Alternative Splicing, AS)与可变多聚腺苷酸化(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, APA),实乃生命系统的妙手之一,以增进基因表达的多样性,丰富了生物的形态与功能。
可变剪切之奥秘
在转录之初,DNA被转录为初级mRNA,称为前信使RNA(pre-mRNA)。前信使RNA中并非所有序列皆参与编码蛋白质,其中还有外显子(exons)与内含子(introns)之分。内含子为非编码序列,需被移除,而外显子则需相互衔接,以构成成熟的信使RNA。内含子剪切之法(splicing)多变,往往可导致不同的mRNA产物,从而产生功能各异的蛋白质。此乃“可变剪切”之要义。
前信使RNA可按多种方式进行剪接,形成不同的mRNA转录本。譬如,一段前信使RNA中,若其内含子得以完全剪除,则可能产生一种功能性蛋白质;若某些内含子未被剪去,则外显子的组合亦不同,终至生成结构与功能各异的蛋白质。于是,同一基因可生成多种蛋白质,其功能亦或大相径庭。
可变剪切在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,不同组织、不同发育阶段皆可通过此机制,生成特异性蛋白质。例如,在神经系统发育中,不同剪切形式可产生不同的离子通道蛋白,决定神经元之信号传导特性。
可变多聚腺苷酸化之玄机
除了可变剪切,另有一种重要的转录加工机制,称为可变多聚腺苷酸化(APA)。此机制是在mRNA之3’端上修饰多聚腺苷酸(poly(A) tail),为转录本提供稳定性,并参与翻译之调控。一般来说,mRNA之多聚腺苷酸化位点(polyadenylation site)是唯一的,然亦有例外。通过不同的多聚腺苷酸化位点,mRNA可生成不同长度的3’端,进而影响其稳定性、翻译效率以及在细胞内的定位。
APA之意义,在于其可根据细胞所处环境或发育阶段,调控mRNA的稳定性与翻译效率。例如,在细胞分裂周期中,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多聚腺苷酸化位点,以适应蛋白质合成的需求。
转录加工与生命之多样性
可变剪切与可变多聚腺苷酸化,是生命系统用以增进基因表达多样性的法宝。通过这些机制,生物能够在有限的基因序列基础上,生成无数种蛋白质,进而形成复杂多样的生命形态。
于此,吾辈得以见证生命之灵巧与精妙,转录加工的过程,虽隐于基因表达幕后,然其影响深远,实为生命演化与适应环境之核心所在。古人有言:“有变则通,有通则久。”在基因转录加工中,此言似乎颇为适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