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读《众病之王》一书,颇多感慨。此书述癌症治疗之历程,情节悲壮,既叙科学突破之辉煌,又警示人类对未知领域探险时的误判与代价。其中,对化疗药物VAMP(长春花生物碱、甲氨蝶呤、巯基嘌呤等)滥用所致毒性反应之描述,尤为深刻,让人不禁思考:药物,救命良方抑或伤身利刃,其分界如何厘清?
《众病之王》记述20世纪50年代,化疗药物被寄予厚望,尤其是VAMP联合用药在某些白血病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疗效。然而,这些药物靶向细胞增殖,虽抑制了癌细胞,却也不可避免地伤害到正常快速分裂的细胞,如骨髓、肠上皮与毛囊细胞。剂量稍有不慎,即引发严重副作用,譬如重度免疫抑制、出血性肠炎,甚至患者因治疗本身而亡。
当时,科学家与医生的意图虽为善,然医学技术与知识尚未成熟,对药物剂量、代谢路径及长期毒性缺乏系统了解。此种滥用药物的后果,令我们不得不正视药物本身的“双刃剑”属性:救人与伤人,仅在一念之间。
正因有此历史教训,人们越来越关注药物使用的安全问题。
药物警戒(pharmacovigilance)起源于1961年的"反应停"事件,随后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兴起,意在对药物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监测、评价与控制。药物警戒的核心任务,可总结为以下几点:
监测不良反应:通过收集患者使用药物后的不良反应报告,分析其中规律与风险因素,揭示潜在问题。
评估风险与收益:每一种药物都可能伴随副作用,而药物警戒需衡量这些风险是否被其临床益处所抵消。
良好操作规范(Good x Practice,GXP)是一套在药品研发和商业化过程中应用的规章、指南和行业标准,涵盖以下四大规范:
这些规范旨在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,尽管这一目标在实践中并不总是得以实现。
GXP的发展是对不当科学操作、医疗事故和侵犯人权等事件的反应并受到媒体的关注。为此,人们拟定了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规章,这些准则和规章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演变。四大良好操作规范的内容相似,包括独立监督、书面规程、变化控制以及规范的文件管理。
在美国,GXP的要求由FDA通过规章和指南进行管理,这些规章和指南通常不规定具体步骤,而是允许公司按照自己的方法达到要求。在某一行业中,这些要求往往有行业标准作为遵守的标准或惯用的操作规程。例如,ICH-GCP主要关注临床试验前的准备、受试者权益保障、试验方案、研究者职责、申办者职责、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等方面。其发展趋势是加强监管、提高临床试验质量、保护受试者权益。在药品研发和商业化过程中,GXP的依从性检查至关重要。在美国,FDA会对相关企业的组织结构、人员、设备、实验室设施、实验方法、记录、报告、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检查。这些检查确保了企业在遵循GXP标准的同时,也确保了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Read More →为了确保医疗器械从研发、生产到市场后的全程监管,需要建立详细的法律法规和细致的管理程序,以及全面的医疗器械监管体系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,FDA)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。通过设立多个中心和办公室,确保国产和进口医疗器械的安全、有效和标签的真实性。
医疗器械和放射健康中心(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,CDRH)和监管事务办公室(Office of Regulatory Affairs,ORA)是负责医疗器械监管的两个核心部门,CDRH负责制定和执行相关标准和规范,ORA负责现场检査。《联邦食品、药品与化妆品法》及其修正案为医疗器械的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,明确了监管机构的职责,并对医疗器械的分类、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的监管提出了具体要求。
美国还是最早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并制定详细分类原则的国家,根据产品的潜在风险,医疗器械被分为三个类别,每种类别对应不同的监管要求。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豁免(Investigational device exemption,IDE)制度促进了新医疗器械的发明和开发,制造商在临床研究启动前获得FDA的批准,并对研究过程进行监控。临床试验分为三个层次,根据风险程度进行不同的管理。
生产管理方面,美国实施了医疗器械质量体系规范(Quality System Regulation,QSR),也就是医疗器械的GMP,要求厂商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。此外,还对医疗器械制造厂商和最初进口商进行机构注册,确保所有医疗器析符台FDA的规定。
Read More →全球药品监管体系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和优势。发达国家通过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划构建起了一个全面、高效的药品监管体系。这些机构在确保药品安全、有效运作的同时,也促进了药品研发和创新,为理解和全球药品监管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,FDA),可以说是美国药品监管的超级大佬,不仅管药,还要操心食品、生物制品、化妆品、兽药、医疗器械和诊断用品。这个庞然大物坐拥超过17000名员工,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和马里兰州的罗克维尔城。总部和分区各有分工:总部掌握最终决策权,负责审批药品;而那些分布在全国的区所和工作站,则负责检查和确认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是否符合GMP和GLP的要求——是的,他们是FDA的“眼线”和“实干派”。
FDA的组织架构也不含糊,分为七大中心和两大办公室,各自管着一摊事儿。比如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(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,CDER),这是那个让你新药梦成真或破碎的地方。他们审核你的上市申请,研究你的标签和说明书,还会帮你定生产标准。另一方面,医疗器械和放射健康中心(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,CDRH)是医疗器械的守护神,确保医生和患者手里的器械不仅有用,而且安全。他们还通过推进所谓的“监管科学”来让整个行业的规矩更统一、更透明——当然,这对从业者来说有时候是福音,有时候是噩梦。
Read More →CDRH 某个无趣得让人打哈欠的星期三
7:45 AM 到办公室的时间早得我想直接冲咖啡机哭诉。CDRH的任务很重要,确实如此,但重要的任务也可以是无聊的。今天的工作是检查一堆510(k)提交资料,这意味着我要阅读100多页长得像本科实验报告的文档,确保医疗器械的申报材料齐全,还要判断它们是否符合一堆晦涩的法规。问题在于,有些申请就像是在玩“医疗器械名词拼接游戏”。“高科技镀钛支架结合抗菌纳米涂层的创新技术”听起来很炫酷,结果文件里真正的“创新”居然是:把支架的尺寸改小了0.2毫米。
药事法规是调整药品研制、生产、流通、使用和监管等环节的法律规范,其目的在于确保药品的安全、有效和经济合理。药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管理药品供应,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,维护公众健康。在药品研发阶段,药事法规指导新药的申报和审批;在生产和流通阶段,制定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规定;在药品使用阶段,提供用药指导和建议。
药事法规的基本框架涉及法律效力层级和文件体系。各国药事法规所呈现的文件体系各不相同,但主要內容分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成文法、判例及司法解释等。美国、欧盟、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药事法规体系各具特点。美国联邦制定法按单行法会期法、法典和法典注释四种方式颁布,而欧盟药事法规分为基本法和二级法,包括条例、指令、决议和建议。加拿大的药事法规体系包括法、规章和指南文件,其中法由议会制订,规章由法指定的部门发布,指南文件则是具体管理部门对某一具体事件的指导性意见。
Read More →所谓混淆因素,指的是与处理(treatment)及结果(outcome)皆有联系之变量。若不予控制,易致偏差,令我们所得结论非因果关系之实,乃混淆所致之假象。然而,倘若混淆因素不可观测(unobserved confounding),我们又该如何在未知中求解因果?
当我们不能妄断“unconfoundedness”的条件成立,则需要借助弱假设,推导出因果效应的区间(interval)估计。这类方法一般依赖部分识别(partial identification)之思想,亦即在无法完全排除混淆时,通过宽泛但合理的假设,限定因果效应的可能范围。
如 Bounding methods 并不假设完全无混淆(unconfoundedness),而是假设混淆的影响在某特定范围内。借此,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因果效应的上下界,而非唯一值之估计。这种思路可以在不严苛的假设之下,仍提供有意义的推断。
Read More →“The Law of Decreasing Credibility: the credibility of inference decreases with the strength of the assumptions maintained.”
敏感性分析(sensitivity analysis)乃衡量因果推论之稳定性所用。当研究中存有不可观测混淆因素时,结论或受此影响而失真,敏感性分析可助吾等评估此种未知因素对估计因果效应之干扰程度。今撰此小文,略述其要义。
敏感性分析旨在通过设定不同假想情境,量化未观测混淆之潜在影响。其核心在于引入两个参数:一为混淆因素对处理(treatment)的影响,二为混淆因素对结果(outcome)的影响。通过调整此等参数之值,吾辈可模拟不同程度之混淆,并观察因果效应估计之变化。
若吾等发现某结论在较大范围之参数变动中仍保持稳健,则可对所得推断更有信心;反之,若结论在微小假设变化下便剧烈波动,则应审慎看待,或重新考虑所用之假设。
Read More →在因果推论之研究中,科学家们常面临一关键挑战:如何确定某一因素(如特定药物或生活习惯)是否真正引发了所观察之结果(如疾病发生或健康改善)。传统观察性研究虽能揭示两变量间之关联,但难以区分因果关系与混淆因素之影响,故难以得出明确之因果结论。
孟德尔随机化(Mendelian randomization, MR)乃一新兴之流行病学研究方法,利用遗传信息以推断暴露因素与疾病结局间之因果关系。
工具变量(instrumental variables, IV)是计量经济学的三板斧之一,用于解决普通最小二乘法(OLS)中的内生性问题。简言之,自变量与误差项间存在相关性,致使无法准确估计因果效应。
若想研究吸烟($T$)是否会导致肺癌($Y$),一个直接的方法是比较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肺癌发生率。但此法的问题在于,吸烟者和不吸烟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,比如社会地位、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等。致使混淆吸烟与肺癌间之因果关系。工具变量为解决混淆因素不可观测时之良策。
Read More →局部平均处理效应(Local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, LATE)是解决工具变量(instrumental variables, IV)分析中“异质性”问题的重要概念,尤其在处理效应并非全体受试者均一致之时,LATE 能准确捕捉那些响应工具变量之人群的因果效应。其所估计者,并非总体平均处理效应,而是仅针对那些遵从工具变量之个体(即“遵从者”)的平均处理效应。
如果将医生的处方作为工具变量 $Z$,是否遵从处方服用药物为 $T$,则可以将样本分为“遵从者”(Compliers)与“非遵从者”(Defiers)组,并对这两组个体之潜在结果进行比较。
$$ \begin{aligned} T(1) \triangleq T(Z=1)\\\ T(0) \triangleq T(Z=0) \end{aligned} $$来表示对 $Z$ 进行干预时获得的处理 $T$,所有样本可以分为以下 4 种类型:
其中,遵从者与非遵从者是否接受处理完全取决于工具变量。
而 Always-takers 和 Never-takers 是否接受处理则与工具变量无关。例如,根据自己意愿,而不按处方用药者。
Read More →Generation(世代):第一代即为大家熟知的皮卡丘、杰尼龟等,本次作业的数据集为前六个世代的宝可梦
Legendary(传说):神兽。通常被主角小智撞见,或者剧场版登场的稀有宝可梦